对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读后感(热门3篇)
前阵子因为看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而熟悉了*才女林徽因的一生。在我看来,那是一个何等清醒、亮丽而又贞绝的女子。
说她清醒,是因为她在每一个时刻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因为清醒,故而有了与徐志摩的决绝,也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建筑家,也才有了在美国在轰炸日本奈良之前与梁思成一起保护奈良古建筑的美谈。
说她亮丽,却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装扮、服饰,更因为她在文学创作上的亮丽、轻盈。她说: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也说:你舒伸的像一湖水向清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她又说: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多么亮丽的话,多么亮丽的词语!
而说她的贞绝,是因为她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与决绝。不是因为这样这个女子何来的勇气在保护北平古建筑的问题上和北平市长拍案而起,又何来的力量在物质极为匮乏、生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断然拒绝美国友人邀请留在国内。也是因为贞绝这个女子在国破城毁时方能和她的孩子说“我们的家门前就是扬子江”的话。
但这个女子的一生岂又是这三个词能形容概括的了的,她的清高、她的达观、她的机智、她的幽默……哪个词不是描写的林徽因呢?
都说读一本书就是与书中的人进行了一段对话,而我正是因了这本书,面前站了一位林徽因。
因为读《林徽因传》的缘故,也顺带了解了*的另外几位才女,如陆小曼,如张爱玲,如宋清如,如张幼仪。这几个女子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美,她们共同的便是有才。但我不喜欢张爱玲在情感中的沉迷,不喜欢陆小曼的放纵挥霍;而张幼仪虽后来成为一代女企业家,但更显然她似乎在徐志摩带给她的自卑里走不出来;而宋清如虽为朱生豪奉献一生,晚年也更从容达观,但她的一生似乎更平稳和清丽。
而相对于她们,林徽因的一生似乎要更浓墨重彩,也有更大的舞台。她不仅有她的家庭,她的爱情,更有她的建筑,有她的艺术,有她的设计,有她的文学。
虽然说她不一样的人生给了她更多的体验与建树,但首先因她的智慧,她才会将他人的学识和论点用作己用,充实自己的思考与创造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2
引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供大家欣赏,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wenxue)。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一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增添了光彩。
其实西湖不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各异,美丽动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轻轻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的摇*声和远处动听的琴声,多么让人陶醉啊!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洁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简直是一幅大画家的画卷也无法比拟的自然风景画。
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流连忘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待着人们去采摘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一丝不挂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冬天虽然花儿都谢了,但湖水还是清澈见底,盛开的梅花更是美丽无比;雪天,银装素裹,湖边的孩子们在欢乐地玩耍,欢笑声、雪飞声,融合在一起,谱出一曲美妙的交响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观赏西湖之后,对西湖精彩的描述,他把西湖比作一位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
初读这篇诗歌西湖的影像是模糊的。在春节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回浙江,趁机游览西湖,对诗中景*描写有深刻体会。早春时节,西湖如梦初醒,妩媚迷人;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柳树的枝条向下垂着,就像一条条线挂在树上。那嫩黄*的小叶片,就像在线上系的花瓣儿。
在公园的码头乘船游览,置身于这湖光山*之中,禁不住让我陶醉,我难以用语言描述迷人的景*,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这美丽的西湖。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到西湖旅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的意思是:映在水波上的阳光一闪一闪,西湖在天晴的时候才漂亮哩。可是下起雨来,在雾气和雨丝织出来的白帘子后面,大山变得迷迷离离的,也有一种与平常不一样的神奇。如果把西湖比做古代的美女西施的话,那么,不管她打扮得平平常常,还是漂漂亮亮,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著名七绝。它赞美西湖的风景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非常美丽的。
以前有人把西湖称为西子湖呢,一直流传到现在。喜欢它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写法,把西湖来比作古时候的西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赞美了西湖的美丽。第三个原因是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西湖的特点的句子写的特别美。看过这两句之后,就算你没有去过西湖,你也会身临其境,在脑海里也会浮现西湖的画面。
秋天 读后感3
《秋天》这首诗歌精选自何其芳早期的诗歌合集《预言》(创作于1931至1933年间),它摒弃了彼时流行于诗人之间的象征主义手法,那种令人费解的神秘笔触,或是对深邃哲理的执着探求,旨在展现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也不同于作者早期那些局限于个人情感世界的诗句,那些沉浸在男女情愫中的哀怨、苦思与无尽期盼。何其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目光投向乡村,聚焦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讲述他者的故事,展现了一种清澈纯净的诗意与风格。该诗采用直接叙述的方式,初读之下似乎简单直白,缺乏象征的深意,实则蕴含着深沉而绵长的情感与意境。诗中散发出的氛围与韵味,正是最能触动读者心灵之处。
氛围,在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文学中,往往指的是作品营造的整体情境、风格与气韵,它与严羽提出的“气象浑融,难以句摘”相似而又不同,后者范畴更广,涵盖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而氛围更多关注内容层面,涉及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氛围虽难以言表,恰如司空图所描述:“妙合无垠,言传而意难以尽述。”正如唐代诗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观而不可置于眼前。”然而,读者心中感受清晰,亦应能文字追述心绪,使之形诸笔端。
在《秋天》一诗中,诗人运用最为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农家生活的图景,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构成了三幅相互交织而又流动整合的场景,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首幅画面是“秋收农家图”,不仅描绘单个农人的劳作,而是展现了普遍的农村生活场景。伐木于山谷,背负瓜果于篱间,前者以丁丁伐木声开启全诗,悠扬地穿越而来,触动听觉;露珠因之震落,触动视觉与触觉。此景宛如世外桃源,引领人追溯遥远的记忆,《诗经》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与此不谋而合。“飘”与“幽谷”在何其芳早期诗作中频繁出现,多为虚写,运用比喻与引申,而此处却是实写,别具一番风味。背瓜果时的心情与表情虽未直接言明,读者不难想象,那是满载喜悦与笑容的。“栖息”一词,原用于有生命之物,现用于诗末,形象化了秋天在农家的存在,将抽象的季节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轻松、宁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渔人归图”,其中“雾”、“霜”等词语,与前节的“露”一同,频繁出现在何其芳的早期作品中,传递出清凉、清冷与朦胧的气息。画面涵盖了撒网、收鱼、摇桨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平凡场景在诗人的笔下,皆透露出淡泊、悠远的意境。“轻轻”一词在何诗中常见,如同随手拾起,彰显了渔人悠然自得的心态。或许在青年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就是如此宁静、悠远的存在。
第三幅画面则是“少女怀春图”,从野草、蟋蟀、溪水起笔,沿袭古人的“兴发”之法,先借他物起兴,再由景入情。广袤的野草、清澈的溪流,这些自然之景并非人的直接行为,预示着随后的情感展开——少女心中的情愫悄然萌芽。夏日的喧嚣退去,秋天带来宁静,人们在静谧中往往会审视内心,倾听心灵的声音。牧羊女整夏聆听“牛背上的笛声”,此刻的沉默让她内心某个角落开始悸动,正如其诗《夏夜》所述:“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震动泥土”。描绘恋爱,尤其是初恋,是何其芳早期诗歌的拿手好戏,而此次更是含蓄而精湛。仅五行诗句,便完成了从外界景象到内心情感的过渡,细腻地描绘了初恋从无到有的微妙变化。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眸”这一独特视角,虽未直接描绘眼神,读者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纯净与明亮,那是初恋少女特有的、似是而非的眼神。比较三节诗,前两节侧重于外在景物与人事的描绘,而最后一节深入心灵深处,捕捉微妙的情感波动,使全诗在情感的真实表达中收尾。若非如此处理,诗歌便可能显得空泛,无法触及情感与灵魂的深处。
综上所述,《秋天》一诗通过构建不同的场景与画面,营造了一个既源于人间又超脱尘世的氛围。这一氛围兼具清静、清远、清甜与清柔的特点。它描绘的是夏忙之后的农闲时光,因此拥有清静的气质;它展现了桃源般无忧无虑的生活,避开了农家的艰辛与苦楚,从而呈现出清远的格调;它讲述的是青*而纯真的少男少女之恋,流露出清甜的气息;同时,它沿袭了何其芳其他作品的风格,以轻柔之词描绘清丽的意象,避开喧嚣与沉重,展现出清柔的氛围。诗中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意象,皆*统一,使得构成这一氛围的清静、清远、清甜与清柔等特质得以完美呈现。此等技艺,非高手不能驾驭。令人惊叹的是,何其芳创作这首诗时,尚是一位年仅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
上一篇:争做环保小卫士的作文
下一篇:锻炼健身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