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本领大》课文内容(实用3篇)
导语:阅读《谁的本领大》这一课文,可以让我们学到道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的本领大》课文相关内容,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有一天,风和太阳碰到了一起,都说自己的本领大。正巧,前面来了一个孩子。太阳说:“谁能脱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谁的本领大。”
风说:“那还不容易!”说着就“呼呼”地吹起来,谁知孩子将外衣裹得更紧了。
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说着便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
第二天,风和太阳又碰到了一起。太阳得意地对风说:“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本领吗?”
风看见河里来了一条船,就说:“谁能让那条船走得快些,就算谁的本领大。”
太阳说:“这有什么难的!”于是,它又发出强烈的光,想催船夫用力摇船。可是,太阳光越强,船夫越是热得难受,他哪儿再有力气摇船呢!
这时,风“呼呼”地吹了起来。船夫高兴地喊:“起风了!快挂帆吧!”只见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
太阳惊讶地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第6课《谁的本领大》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
(二)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富有情趣,难易适中,适合学生学习,也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接受语文学习中,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两段。(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8自然段。)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的发展出发,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分角*朗读课文。
2、 角*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风和太阳是怎样比本领的。
3、 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
(四) 教学重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朗读课文。
(五)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
二、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正确运用祖国语言,利于他们积累经验,培养语感。
在教材处理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新知,从角*表演中加深体验,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讨论活动中参与学习,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过的阅读实践”。而个*阅读是一种体验*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培养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听师讲《五官争功》的故事,设下悬念:谁的本领大?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出问题: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相机板贴图画。他们一共比了几次本领?相机板书。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理清了课文层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表格,学生分组读文,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3、检查完成情况:讲读第一段(1—3自然段)。
第一次比什么?风和太阳分别施展了什么本领?怎么理解风的话?在本段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达成,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演读,老师给难理解的名子范读、领读,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点拨,多留给学生阅读、体会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书自悟能力会日见功效,为今后的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功底。
4、讲读第二段(4—8自然段)
第二次他们又比了什么?引导理解“得意”,太阳为什么得意?
指导朗读。要读出太阳的得意、傲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5、这时,风又会说什么呢?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回答。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编故事的能力。
6、全课总结:风和太阳到底谁的本领大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地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7、拓展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本领大的人。(学习、身高、三个小伙伴……)
8、小黑板出示格言,师领读,齐读,完成积累。
9、布置作业:假如第三天风和太阳又碰到一起,他们还会说些什么话呢?你知道他们还有些什么本领吗?
五、教学反思: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所以我在课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懂。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感受了课文语言的直观*和形象*,并且帮助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灰雀课文内容2
导语:《灰雀》是李声权翻译的一篇短文,为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课文 。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灰雀课文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灰雀课文主要内容
《灰雀》是李声权翻译的一篇短文,为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课文 。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灰雀课文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石榴》课文内容3
《石榴》是国标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石榴》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榴》课文内容
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石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石榴吗?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读课文,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好的句段。
2.课文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说理由。
(如:第六段中“它会笑你呢”,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相照应。第三段末、第六段首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说的是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那深红的颜*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易,敢于抗争。“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2-5段。
这几段紧扣“最可爱”,依次描摹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以及籽粒,请用具体的语言说出石榴每个阶段的特征。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彩:深红*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2、课文中两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请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思考:“石榴”与“心脏”有何相同之处?作者为何这样比喻?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作业:说说文中句子的含义
1、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
2、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3、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板书设计:
石榴
爱石榴——“最可爱”
枝叶美:“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画石榴——花朵美:“夏季的心脏”
果实美:“籽粒透明、光嫩,丰腴*甜”
赞石榴——“喜欢夏天”,“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上一篇:与鼓励有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