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部分--整体”教学谈(专业3篇)

| 大大范文

作者:高峰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一句话:“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整体--部分--整体”教学谈(专业3篇)

一、整体感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从审题、解题入手。对于以文章主题为命题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扩展。

从首、尾段入手。有些文章的首段描述事件起因,尾段阐明结果。

从归纳主要内容入手。适用于结构清晰、故事*强,按事件发展顺序组织的文章。

从中心句、段入手。某些文章在特定段落或句子中明确表达中心思想。

从结构入手。部分文章结构明显,理清文章结构有助于把握整体内容。

二、深入部分,深刻理解课文内涵

针对文章各部分进行教学时,要始终从整体出发。

深入部分时,需突出重点。重点内容包括作者精心编写的段落和富有深意的语句,是本册或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学时,强调这些重点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整体内容。

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如果仅仅依赖工具书理解词语,可能导致脱离课文内容,变得随意和肤浅。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词语置于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三、回归整体,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第二个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经过对部分认识后的深化和升华。学生掌握的内容不再是轮廓*的,而应是具体的;对文章的理解不再是感*和肤浅的,而是理*和深刻的;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也不仅限于表面。

 

第2篇:试析单元整体教学刍议

单元整体教学:语文课堂的革新之路

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自20世纪初萌芽以来,便以其系统*、整体*等优势,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碎片化、孤立*等弊端,强调以单元为单位,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无疑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单元整体教学:指引语文课堂的灯塔

单元整体教学并非简单地将零散的课文拼凑在一起,而是强调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语言、运用语言、感悟语言,最终实现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相较于传统的“一课一讲”模式,单元整体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递进关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和学习的盲目*。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以“ 成长 ”为主题,精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秋天的怀念》等经典篇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成长中的*甜苦辣,体会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坚强。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例如:

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成长”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成长过程中的感悟。

文本细读: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

角*扮演: 通过角*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并进行深度思考。

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以“成长”为主题进行写作,将学习所得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五大课型:构建语文课堂的基石

单元整体教学提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课型,以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常见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包括起始课、预习课、讲读课、迁移课和检测课。

1. 起始课:开启单元学习的*仪

起始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课,犹如航海时的指南针,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在起始课上,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搭建起单元学习的框架。具体而言,起始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单元主题解读: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学习目标明确: 教师要将单元学习目标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教材内容概览: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认知。

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特点,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以“成长”为主题,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成长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

视频中的人物经历了哪些事情?

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对“成长”有哪些新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单元主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预习课:培养自主学习的先锋队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课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预习课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并针对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以下方法进行预习: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学生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标注重点,记录疑问: 在第二次阅读时,学生可以着重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彩片段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做好标注和记录。

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背景知识等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网络进行查询和解决。

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进行集中讲解,以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3. 讲读课:攻克学习难关的主战场

讲读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讲读课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例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景物描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物的,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童年趣事: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并与作者的经历进行比较,体会童年的快乐和天真。

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格特点,例如:天真活泼的“我”、严厉古板的寿镜吾先生等。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并鼓励学生模仿和运用。

4. 迁移课:灵活运用知识的演练场

迁移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补充,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进行灵活的迁移和运用。在迁移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活动,例如:

主题辩论: 围绕单元主题设置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模拟: 创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角*扮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拓展阅读: 推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检测课: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

检测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在检测课上,教师应注重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单元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

笔试: 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的题目,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口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活动,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编写剧本、排练话剧等,检测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在进行单元检测时,要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的指导,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

三、结语:单元整体教学,未来可期

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和价值已经日益凸显。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当然,单元整体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需要进行转变。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

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单元整体教学必将在语文课堂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3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浅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整体教学

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石。然而,小学数学教材包含几百个概念、*质、法则等,如果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导致知识体系混乱,影响后续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整体教学,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将从知识的连接处、从属关系和迁移规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整体教学。

一、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

知识体系并非孤立的知识点的堆砌,而是由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构成的网络。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清,就会影响到与其相关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形成知识体系的“断裂带”。因此,教师需要在知识的连接处实施整体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避免“断裂带”的产生。

例如,在教授第七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轻算理重算法,只强调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容易与后续学习的分数乘除法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整体教学的理念,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法则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可以安排三道准备题:"479—163"、"134.26—32.1"、"1/5+3/5",通过板演和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回答:"数位对齐了,记数单位就统一了,才能相加减。"

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明记数单位统一了,才能相加减。"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

学生回答"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

接着,教师可以出示例题"4/5-3/8",并引导学生思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

"如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又怎样减呢?"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先通分的必要*,以及通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分数单位。

通过上述整体教学过程,教师将看似孤立的三个法则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前面法则是后面法则的基础,后面法则是前面法则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还能避免其与分数乘除法混淆。

二、在知识的从属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某些知识之间并非简单的前后连接关系,而是类似于*与元素之间的从属关系。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从属关系理解不清,就容易混淆概念,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从属关系,分清主次,将学习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图形的定义、特征和*质。这些知识点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从属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一个以“平面图形”为核心的知识网络:

平面图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梯形

圆形

通过这样的知识网络,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从属关系,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又是特殊的四边形。在掌握了核心概念“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学习其他图形的特征和*质就会更加容易。

三、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实施整体教学

知识迁移是指将 previously learned 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他们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引导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并将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就能利用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再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引导学生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通分,学生就能利用已知的比较小数大小或者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整体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相信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一定能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